【访谈】 在文化出版的巅峰上放歌

发布:2018-11-27 11:33:47 作者:陈作华 王水涛 来源:焦作日报 点击:377

  —— 记北京若愚文化集团董事长付双全




 

     〖人物简介〗

  付双全,1967年生,原焦作市轻工局干部,现任北京若愚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中国出版协会常务理事。自进入出版行业短短几年间,其经营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集宣纸生产、编辑出版、制版印刷、营销发行为一体,拥有3家子公司的文化产业集团,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文化出版项目。其中,原大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文化工程,为中华文化传承及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阅读提示〗

  北京CBD街区,高楼林立,时尚繁华。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图书圣殿。走进这里,中华典籍群书耀眼,鸿篇巨著墨香四溢。

  在这个名为“三希堂藏书”的图书展厅里,原大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中国美术全集》等制作精美的文化瑰宝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三希堂藏书”,带读者一同探访“三希堂藏书”的主人、来自焦作的付双全。
 

复活国宝,再造东方“金字塔”
 

  2013年7月8日,台北故宫博物院。

  由13位院属委员会成员和专家组成的高端评委在此举行了一场专题评审会。评审的议题是,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原大影印工作是否达到预期标准。

  经过严格审评,参会人员全票通过,认为由北京若愚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原大影印项目质量优良,并正式决定将其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原版形成姊妹篇。

  至此,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图书《四库全书》,在历时240年的期盼与等待后再次以原始样貌展现于世人面前。而“复活”这部中国文化史上最大古籍巨帙的人,就是从我市走出的出版商,现任北京若愚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的付双全。

  原大双色,宣纸精印,手工线装,耿绢封面,香樟内衬,楠木书函……重新面世的《四库全书》富丽堂皇、古色古香,一派皇家藏书风范。

  240年前,清乾隆帝亲自主持修书。清政府揽天下学子4000余人,历时13年,编撰成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典籍总汇——《四库全书》。该书几乎囊括了清朝中期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其门类之全、内容之丰、规模之大、书写之精,均令人叹为观止,以致被誉为东方文化的“金字塔”、大型丛书之巅峰。

  可是,此书当时仅手抄七套,分别存放于南北七个藏书阁之中。其中,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的那套书,是第一部完成本,专供乾隆御览,因其编辑精善、校勘严谨、缮写精美,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七阁中最权威、最有价值的版本。

  然而,时运不济,战乱频仍,七个藏书阁大都或焚于战火,或被列强盗抢。所存文渊阁版本当属完好,但随国民党撤退被移至台湾,至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大陆隔绝两地。

  让这块文化瑰宝再现于世人面前,成为许多人的梦。在怀抱这个梦想的人中,付双全是其中一个。

  但这部书太大了,全书36375册,分装6144函,总计238万余页,近8亿字。如将其页码连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三圈多。更何况,这部书深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从来秘不示人,如何将其原样复制?
 

夙夜匪懈,三载心血付一书
 

  盛世修典。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原大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列入“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并成立了高规格的出版工作委员会: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社科院院长陈奎元,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等出任项目顾问,两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于友先担任项目主任。

  机遇与挑战同在,荣誉并风险共担。来京创业仅6年的付双全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副文化传承的历史重担。

  从2010年年初起,他就如同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奔忙:争取台北故宫博物院授权,寻找合作伙伴,招聘专家学者,建设工厂,组织生产……

  2010年春,专为此书建造的宣纸生产基地在安徽泾县开工。从原料加工到最后成纸,100多道工序完全按照传统工艺操作。

  同年,装备先进的制版中心在北京建起。该中心针对《四库全书》影印需求开发出专用软件,60名大学生员工在2年半的时间内满负荷工作,完成了120万张制版调色任务。

  不久,全国规模最大的线装书印造基地在北京通州建起,7台印刷机每天24小时工作,整整运转了3年。

  折页、配页、齐栏、打孔、穿纸钉、切书、包背……付双全介绍,为原样复制此书,从造纸到成书380多道出版工序中除少数环节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外,其余全部沿用传统手工制作。

  “我们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每个人的工作都关乎着一个重大文化复兴工程的成败得失。”几年间,付双全就是以这样的理念激励着自己,激励着员工。

  1000多个日日夜夜,付双全与600名专家、学者、手工艺人夙夜匪懈、辛勤劳作,终将20套原大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在今年夏初复制完毕。由此,一块中华民族的文化圭臬得以再现世人。

  北京故宫博物院书面致函,欢迎离失240年的这部巨著“回家”。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来函,拟将收藏一套原大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均发来入藏函,希望将此书收藏于该校图书馆。

  卢浮宫等世界六大馆藏机构已签署入藏文件……
 

志存高远,传承文化有担当
 

  “之所以敢于承担起原大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重任,缘于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崇敬,发自内心地把弘扬中华文化当成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实施这项工作,就是为了履行文化传承的使命,而不是纯粹为了挣钱。”付双全说。

  其实,熟悉付双全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把经典文化当成安身立命之本的爱书人、读书人。

  工作之后,付双全因嫌市面书店规模小、品种少、图书品位不够高,索性辞去了焦作市轻工局办公室副主任的职务,自己开了一家书店。

  “经销书不如出版书,我要往图书发行的上游走。”于是,他从焦作来到了北京,从经销商变成了出版商。

  2004年,他在成立公司的同时,就注册了“三希堂藏书”品牌商标。“以乾隆珍藏稀世珍宝的‘三希堂’作为品牌,表明我要经营的出版物必然是具有高度文献价值、文物价值、版本价值、传承价值的经典文献。”付双全说,“我对公司的定位,就是以弘扬传统文化、再造经典善本为己任。因此,我一开始就把眼光投向高端图书领域,并力图走出一条‘品牌+产业链’的新型出版之路。”

  2006年,一个机会与他不期而遇。《中国美术全集》全新再版被列入国家重点出版计划。此书全套60册,价值大、品位高,也是他很早就垂青的高端出版物。可是,出版这套书仅版税就需支付几百万元,总投资逾1600万元,而当时付双全公司的账面上只有10万元。

  “我决定破釜沉舟去承担这一出版项目。可在北京跑了3个月,没有一家机构给我融资。无奈之下我回到焦作,从亲戚朋友那里借到了200多万元。而这些钱,一把都交给了出版社和印刷厂。书印出后,我策划了全国百店推介活动,非常成功,几个月就销售了1500套,销售金额达4000万元。”付双全回忆说,“出版这套书不仅使我获得了中国国家图书奖,而且锻炼了团队,让我获得了高端图书运作经验,获取了宝贵的客户及渠道资源。”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用不完的财富,《永乐大典》《赵城金藏》《四库全书荟要》及散佚在世界各地的中华典籍,都是我们即将开展的抢救性工程。”付双全说,“我们即将建起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标志性的三希堂文化园区,并在海内外建起数十家三希堂藏书示范店,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原载《焦作日报》2013年8月14日第四版”天南地北焦作人“专题。本文略有改动)